首页
简介
日程
嘉宾
联系我们
报名参会
会议介绍
蛋白组学前沿进展与创新应用研讨会
随着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蛋白组学在疾病机制研究、生物标志物发现和药物靶点筛选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生物大数据时代也带来了挑战:如何高效采集、精准分析和整合海量蛋白质数据?如何从复杂生物体系中挖掘具有临床意义的标志物?如何加速蛋白组学成果的临床转化?这些问题亟需领域专家共同探讨解决。
会议时间:2025-03-28 至 2025-03-28
会议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东区
确认嘉宾
方彩云 讲师
复旦大学
陈飞 青年研究员
复旦大学
曹纬倩 副研究员
复旦大学
周峰 研究员
复旦大学
更多嘉宾
会议详情

随着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进步,蛋白组学在疾病机制研究、生物标志物发现和药物靶点筛选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生物大数据时代也带来了挑战:如何高效采集、精准分析和整合海量蛋白质数据?如何从复杂生物体系中挖掘具有临床意义的标志物?如何加速蛋白组学成果的临床转化?这些问题亟需领域专家共同探讨解决。


为帮助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师生及科研爱好者深入了解蛋白组学技术的原理、实验设计与最新进展,上医科创协会特邀领域专家,结合前沿理论与经典案例,举办以“蛋白组学多维突破:全组分析、动态修饰与技术创新”为主题的会议。旨在通过深入交流与思想碰撞,激发科研灵感,推动蛋白组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创新应用。


会议信息



会议主题

蛋白组学多维突破:全组分析、动态修饰与技术创新



承办单位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医科创协会



演讲嘉宾

陈飞研究员、周峰研究员、方彩云副教授、曹纬倩副研究员

企业(待定)



时间

2025328日(星期五)13:30-17:30



地点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东区



面向对象

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体师生及科学研究工作者



议程公布

Agenda announcement

13:30-14:00


参会签到

14:00-14:05


开场致辞

14:05-15:25


嘉宾演讲

15:25-15:40


茶歇交流

15:40-16:40


企业分享

16:40-17:30


圆桌讨论

演讲嘉宾(介绍)



陈飞 | 国家杰青 

会议主持人


个人简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及附属肿瘤医院研究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的机制研究以及它们在癌症和发育中的功能研究。主要利用生物化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前沿方法研究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转移,胚胎干细胞的干性维持和分化,与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在该研究方向,以通讯或第一作者在ScienceCell等杂志发表10多篇文章。


周峰 | 研究员 

汇报主题:利用全蛋白质组平台揭示蛋白质组暗物质以及自身抗体组


个人简介: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职课题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单细胞功能蛋白质组学和深度高覆盖抗体反应组学。主要借助高灵敏度蛋白质组学平台,开展单细胞功能蛋白质组的高通量检测,同时通过构建抗原库捕捉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DEEP SEQ深度蛋白质组学、免疫共沉淀及磁珠酶解策略,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寻找在自身免疫、肿瘤等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的潜在自身抗体。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项目等。迄今为止,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包括Cell,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Analytical Chemistry等。


方彩云 | 副教授 

汇报主题:S-酰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及进展


个人简介:复旦大学化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组学方法学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发展低丰度和翻译后修饰(如棕榈酰化、糖化等)蛋白质的选择性分离富集以及定性定量分析新方法;蛋白质组学技术在重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生发展机制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 1项(入选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1项,并作为学术骨干参与973项目 2项。近年来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20余篇。


曹纬倩 | 副研究员 

汇报主题:糖质解码:质谱分析策略与生物应用研究


个人简介: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质谱的糖组和糖蛋白质组分析技术开发及应用研究。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1区论文7篇,包括Nature Method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以章节第一作者参与撰写英文专著1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获得授权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2项,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